第117章

作品:《[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

    至于以通俗小说的发展来测算明朝的文盲率,那肯定不对。

    因为清朝的书籍出版种类为明朝的三倍以上——印刷技术的进步将书籍的价格打下来,这才是小说行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刘秀:秦皇文治,古之无二。】

    刘秀心服口服。

    这已经不是孰强孰弱的问题。

    既然连此前文治最强的赵匡胤都未有秦念那般的“科举制”,其所在一朝的文盲率肯定也不低。

    各朝与秦念一朝比什么文治?

    完全没法比。

    ………

    各朝儒生皆讷不能言。

    再迂腐的儒生,也知道文盲率降到六成以下是什么概念。

    那是孔圣尚不能及的“有教无类”!

    儒家都认为自己或许武功太差,但文治应是第一。

    就算出现宋朝的举国沦丧于异族,但宋之富难道不是他们的功绩吗?

    结果秦念这个极厌儒家的君王,却是在富于宋的情况下兼顾武功,还让十人中就有四人认识千字!

    【朱元璋:你朝既然富于宋,又为何要考古?】

    朱元璋依旧对秦念盗陵之事耿耿于怀。

    【秦念:朕说了,那是保护性挖掘。】

    【朱元璋:……】

    【秦念:国防压力大,朕也是不得已。】

    此时再次见到“国防”一词,诸帝肃然。

    秦念此人相当自负,却不修陵寝也要加强国防。

    他还自认用兵强于唐太宗,却需以胜宋之富来强国防,且依旧面临外界威胁,甚至不得不盗前朝之陵。

    那些异族究竟强盛到什么地步,才能让秦念如此忌惮?

    【秦念:赵匡胤时期的治政的利弊,基本上都说完了。时间还早,等赵德昭上报完天灾情况,大家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进行讨论。】

    秦念确实没多少可以说的。

    其实也可以说说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但赵匡胤的情况太特殊。

    他最大的意难平应该就是死太早。

    武功没能配得上文治,文治还被赵光义的后代牵连。

    在说完赵匡胤的功过之后,再把这些无足轻重的话题拿出来水时间,就显得很不协调。

    于是秦念决定发动其他同事一起找话题。

    这也是她的一次尝试。

    不是每个皇帝都像前三个皇帝那样有着众多适合在聊天群讨论的史实,甲方的规则中也并不包括聊天时只能聊史实——皇帝间的闲聊应该不犯规。

    ………

    赵德昭起初还有点懵。

    等父皇询问开宝八年十二月至今,大宋何时于何地遭遇天灾,他才反应过来。

    【李世民:朕欲办里学,但财政与老师皆不足,当如何开始?】

    等赵德昭上报完灾情,李世民率先发问。

    ………

    李世民已经在推行科举制?

    刘彻很是不满。

    此时帝国双璧尚未归朝。

    币制改革尚在进行中,修法、治河尚未开始,汲黯也还没回到长安。

    结果这李世民就已经开始在施行科举?

    不过李世民遇到的问题,大汉也会遇到。

    能提前得到解答也不错。

    【秦念:先试点。先择一部分区域进行试点,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逐步向其他地方推行。】

    【李世民:有农人称子女不能入学,农家幼童亦需参与耕织之事。】

    【秦念:农忙时学校放假,农闲时开学。幼童入学包吃,强制入学,父母不让子女入学就入刑。】

    李世民让官吏将秦念之策尽皆记录。

    秦念如此流畅应对,必是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有李世民为先,其余人也尽皆让百官商议哪些事务需要询问秦念。

    距离天幕初次出现,已有三十日之久,各朝许多新政都出现了问题。

    ………

    “后世秦皇竟如此博学。”

    武照感慨道。

    始皇帝基本不言,但其余八名常驻皇帝提出的问题各有不同,涉及方方面面。

    李治不能发言,此时只能旁观天幕的言论。

    好在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多是太宗皇帝遇到的问题,虽然不能问,但也能看到秦念的回答。

    ………

    嬴政不问,是因为他的问题最多,后世皇帝问的所有问题,大秦都会遇到。

    那就没必要问了。

    待到他自身的话题,再将其余皇帝未曾提及的问题逐一询问。

    ………

    同事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刁钻,很多都是秦念从未涉及过的领域。

    好在她可以依靠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

    这群扮演者该不会每个人都在认真推演剧本吧?

    有些问题小众到她只能在专业论文中找出答案。

    这沉浸指数也太高了。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秦念松了口气。

    哪里是什么自由讨论,这分明就是答疑环节。

    显然,甲方并没有给她留闲聊的漏洞——

    群里的皇帝人均工作狂,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在闲聊上。

    同事们的扮演非常符合人设。

    【甲方:明日话题:武曌。】

    【甲方:请提前做好准备。】

    第88章

    【今日话题:武曌。】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李显、李旦、李隆基。】

    景龙二年, 安乐公主下嫁武延秀,仪仗从宫中出发时,李显及韦皇后到安福楼观看。

    此时天生异变。

    天幕排榜, 李显看到自己的排名大惊失色。

    ………

    同样因排名而脸色骤变的是正打算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再自称太上皇的李旦。

    说是内禅,但李旦决定依旧把控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及重大刑狱事务,其他政务才会全权交给李隆基。

    等他成为太上皇,依旧是他称“朕”,身为皇帝的李隆基自称“予”。

    说是禅让,实则是李旦制衡太子与太平公主的手段。

    自己声誉排名不高,李旦并不觉得有多奇怪,他自觉就是平庸之君。

    令他大惊失色的是李隆基竟然位列昏君之列!

    ………

    与此同时, 李隆基位列第二的民心降到十名开外。

    开元二十八年, 此时连年丰收, 京师的米每斗价格不满二百文。

    天下太平安定,即使行走万里也不用携带兵器。

    正是大唐极盛之时。

    天降双榜,当大唐百姓看到当今陛下那标红的名字竟然位居昏君之列,凡是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 都心生恐惧。

    但大多数的百姓并不了解历史, 故而李隆基的民心排名下降得不多。

    李隆基脸色极其难看。

    此时正值朝会, 随陛下走出大殿看到天幕的百官亦皆震恐。

    ………

    李治猛然看向自家的皇后。

    武照倒是想要为自己辩解,但在此刻她已明白没有辩解的必要。

    如果只是武姓族人篡位,相关皇帝中就不应出现李显,甚至还出现了李旦李隆基二人。

    从此前的话题来看,“相关皇帝”皆为至亲。

    武曌、武照, 甚至还同音。

    今日是天幕十日之变, 已经返回长安的李治于大殿外召开朝会。

    大唐的文臣几乎全是儒生, 二十日前见秦念道出儒家种种弊病后,众臣皆还在茫然之中。

    茫然于不知儒学中还有多少谬误。

    倘若以往得知皇后竟然篡位称帝,他们此刻必然已经皆在死谏。

    可如今儒学错谬未清,再见皇后之声誉竟然还在陛下之上,甚至是能与先帝一般位居前九的皇帝——

    他们就不得不想到秦念所言“万民与后世不在乎皇帝是怎么上位”。

    一时间竟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

    李世民原本对武曌极为欣赏。

    认为如王莽一样仅一人的帝王,还能有如此高的声望实为不易。

    但前提是武曌篡的不是唐!

    看到雉奴之名从“观众组”回到“嘉宾组”,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必是武曌篡了雉奴的皇位!

    难怪秦念说武曌的处境与雉奴相似,竟是这么个相似法?!

    要不是雉奴的声誉排名摆在那,李世民都要怀疑秦念是对大唐有嫌隙,故意骗他立雉奴为太子!

    雉奴既然不是昏君,这武曌究竟是怎么篡的位?

    当然,李世民也并非没有注意到疑点:

    汉高祖的话题没有胡亥,赵匡胤的话题也没有被他篡位的皇帝,为何武曌的话题却有雉奴?

    又为何还有三个李姓皇帝?

    但此刻李世民已无暇顾及这么多。

    “陛下毋怒,相关皇帝皆为李姓,必是如汉光武帝一般已然复唐!”

    病情好转,故而未缺席此次朝议的杜如晦连忙劝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