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作品:《[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

    他当时找借口罢免卫绾,也是因为卫绾相对其他儒者太过忠厚,不能助他争权。

    改任敢于与太皇太后相争的窦婴为丞相,又任舅父田蚡为太尉,再任儒者赵绾为御史大夫。

    三公皆崇儒术,负责护卫宫内的郎中令也是他任命的儒者王臧。

    刘彻本以为可以与太皇太后一争。

    结果惨败。

    窦婴田蚡被罢免,因外戚身份方免于一死。

    赵绾、王臧二人死于狱中。

    正是因为这份刻骨铭心的教训,刘彻清楚地知道只用儒家会是什么后果。

    尊崇儒术只是他认可天人感应中的部分内容、也需要借助董仲舒之策论助他集天下之权。

    实际上他依旧重用百家——如法家张汤、纵横家主父偃。

    但秦念说百家凋零始于这次“罢法家纵横家”,刘彻恼怒却无法反驳。

    身为优秀的君王,刘彻知道秦念何出此言。

    他虽然只是禁各家被举贤良,依旧会重用这些学派。

    但如此施为,就已是扬儒抑各家。

    非他所愿,却实为他之过。

    【秦念:不过看在你当时年仅十六岁,朕就不骂你了。】

    其实是刘彻两次提醒她犯规,秦念不好意思太过迫害他。

    而且看建元新政的内容,也不难猜出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是怎样积极地想要争权。

    然后被无能但资历够老的窦太后轻松送走。

    【刘彻:你可以直接不说。】

    先前刘彻就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就算秦念不说这个问题,他也不会再只取儒家贤良。

    【秦念:那不行。不把你们干的那些遗祸后世的事情都说出来,朕心里不痛快。】

    【刘彻:……】

    想起秦念的处境,刘彻竟无言相对。

    儒家独大,百家凋零,华夏不断衰落。

    衰落到以“夜郎”之弱,面对三境强敌。

    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亦可称之为山河破碎、百业皆废。

    怎能不怨祖宗留下这种基业……

    等等,秦念这语气怎么像是怨恨先祖?

    他姓刘,又不姓嬴。

    华夏……

    刘彻再度想起秦念多次提及的华夏二字。

    他曾以为秦念是以此避开规则限制,但现在想来,竟更像是视过往朝代皆为华夏?

    难道这就是秦念于南越一事言“收复”的原因?

    ………

    别说其他年长的皇帝,就连年纪最小的刘弗陵都察觉出不对劲。

    “朕应该……没做错什么事吧?”

    虽然他才十五岁,但仔细想想,秦念是后世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辈分比他小太多了。

    刘弗陵年纪轻轻,竟是有了害怕被“后人”指责的担忧。

    即使他很有可能没有后代。

    刘病已:“……”

    比起体弱的陛下,他才是更应该担心遗祸后世的那个人。

    连声誉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热讽,他这样没能排进前九的只会更加危险。

    ………

    嬴政第一次直面被后代指责的境遇。

    虽然并非直接指责于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数百代皇帝之后才得以复国……

    嬴政:“……”

    竟有种微妙的心虚。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问,第二问中提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秦念:从这一年开始,刘彻让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成为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刘邦:大善!各郡国听令,每年亦举孝廉各一人!】

    刘邦当场就采用了刘彻的政令。

    【刘启:朕亦然。】

    秦念等了一会,还是没看到嬴政的消息。

    这也太高冷了。

    察举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制度,但比起秦朝的军功爵制与荐举制还是有所进步。

    不过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举荐也不能是举孝廉。

    不过没关系,一天一个新话题,应该很快就会轮到更适合法家的科举制。

    科举制显然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秦念没有就察举制的优化进行说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优化科举制。

    【秦念:察举制有助于打破世袭制,给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对高素质的人才。而兴办太学,开华夏官立大学制度的先河。】

    秦念知道稷下学宫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学宫更像一个提供给百家的学术平台。

    而太学是用于官员选拔。

    二者并不相同。

    ………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第28章

    董仲舒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为继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从而更加接近上古圣王的道。

    却又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说禹继承自舜的道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补救,来佐证“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但刘彻还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论,因为其虽不能自圆其说,却给出了刘彻想要的结论——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汉应宣扬忠。

    这个结论, 刘彻喜欢。

    【秦念:过往的朝代都在求变, 都在进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唯有儒家崇古,才会使得华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甚至不断倒退。

    从汉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孔家的衍圣公也从宋仁宗首次册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跃迁至正三品并再度晋升从二品、最终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续明制,继续定衍圣公为正一品,进一步扩大特权,祭祀礼仪接近亲王规格。

    而与孔家地位持续上升相对的,是华夏面对外敌入侵的越发孱弱。

    因为外敌在求变, 在革新。

    唯独华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为尊。

    现代人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先进生产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却因崇古而推崇“创新”的反义词“守旧”。

    秦念不赞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只是被皇帝们异化成了统治工具”的说法。

    从孔子以“春秋笔法”修史并推崇上古圣王开始,儒家就已经走错了路。

    【刘彻:儒家经典皆以过往为盛,往后为礼崩乐坏。】

    其实根据之前的讨论,刘彻已经猜出儒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只是需要后世秦皇给出确定的答复。

    刘彻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时期的史实?

    难道是秦念身为秦皇后人,秦国的史书记载了真实的历史,避开秦末之乱藏于后世,为其所知?

    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刘彻只能如此猜想。

    ………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说的过往,显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汉。

    商强于夏?周强于商?秦强于周?汉强于秦?

    前两者已不可知,上古圣王的禅让被秦念认定为伪造,夏商周的相关史书显然不可信。

    而后两者——

    不难得出答案。

    哪怕只是看疆域,也应知汉强于秦、秦强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