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52节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二者并不相同。

    ………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第28章

    董仲舒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为继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从而更加接近上古圣王的道。

    却又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说禹继承自舜的道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补救,来佐证“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但刘彻还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论,因为其虽不能自圆其说,却给出了刘彻想要的结论——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汉应宣扬忠。

    这个结论, 刘彻喜欢。

    【秦念:过往的朝代都在求变, 都在进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唯有儒家崇古,才会使得华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甚至不断倒退。

    从汉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孔家的衍圣公也从宋仁宗首次册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跃迁至正三品并再度晋升从二品、最终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续明制,继续定衍圣公为正一品,进一步扩大特权,祭祀礼仪接近亲王规格。

    而与孔家地位持续上升相对的,是华夏面对外敌入侵的越发孱弱。

    因为外敌在求变, 在革新。

    唯独华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为尊。

    现代人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先进生产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却因崇古而推崇“创新”的反义词“守旧”。

    秦念不赞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只是被皇帝们异化成了统治工具”的说法。

    从孔子以“春秋笔法”修史并推崇上古圣王开始,儒家就已经走错了路。

    【刘彻:儒家经典皆以过往为盛,往后为礼崩乐坏。】

    其实根据之前的讨论,刘彻已经猜出儒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只是需要后世秦皇给出确定的答复。

    刘彻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时期的史实?

    难道是秦念身为秦皇后人,秦国的史书记载了真实的历史,避开秦末之乱藏于后世,为其所知?

    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刘彻只能如此猜想。

    ………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说的过往,显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汉。

    商强于夏?周强于商?秦强于周?汉强于秦?

    前两者已不可知,上古圣王的禅让被秦念认定为伪造,夏商周的相关史书显然不可信。

    而后两者——

    不难得出答案。

    哪怕只是看疆域,也应知汉强于秦、秦强于周。

    ………

    刘邦大喜过望。

    他历经始皇帝吞并六国的时代,清楚强秦铁骑之可怖。

    始皇帝的后人却亲口承认,代秦之汉强于秦!

    ………

    嬴政冷冷扫了一遍大秦诸位公子。

    先前“官商勾结,当如何改之”的问题,他的这些子嗣都没有给出让他满意的答复。

    【秦念:根据伪造的历史得出荒谬的理论,以荒谬的理论带着华夏走向错误的道路,这就是儒家治世致使华夏衰落的原因。】

    董仲舒只能苦笑。

    他答陛下第三问时,其实就已经发现谬误之处。

    圣王之治若是完美无缺,又怎会逐渐缺失?

    他无法解释这种变化,只能强行得出汉应以忠为教化的结论,用以迎合陛下的喜好。

    原来答案竟是如此简单——

    伪造的历史。

    根据就错了,又怎么得出正确的解答?

    如董仲舒这般大悲的儒生很多,越是熟读经典的大儒就越是悲痛。

    【刘彻:儒家全然不可取?】

    十二朝儒生皆觉冰寒彻骨。

    千古一帝、声誉榜第二、兴儒之始的汉武帝,在询问后世秦皇儒家是否全然不可取。

    但此刻所有人都明白为什么。

    儒家崇古,所崇之古却是天意认定的伪造。

    这是从根源开始的谬误。

    秦皇崇法,他会如何看待儒家?

    【秦念:剔除崇古带来的诸多糟粕后,可取。】

    董仲舒怔愣。

    【刘彻:朕以为你极恶儒家。】

    【秦念:极恶,但不欲其死。】

    董仲舒喜极而泣。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后世秦皇不惑!

    天人感应是错,但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之谬在于崇古。

    但儒家不是只有崇古!

    【刘彻:朕还有哪些功过,一并说来。】

    身为帝王,又怎甘于人下?

    秦念一句“极恶,但不欲其死”,让刘彻觉得自己所问反倒像低人一头。

    于是作此言。

    刘彻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