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

作品:《苍耳冲文集

    周末回家,下火车时正逢暴雨如注,我躲在天津丰田里把车窗关得严严实实。

    闷热好几天,这会儿终于开闸了,如果司机知道会遇到后面的情况,一定不会兴奋地言之过早。原来不仅北京,连家乡也是桑拿天,看来大家都受够了。此刻,汽车已经驶入了国道,杨梅大的雨点儿密集而迅速地砸在车身上,发出沉闷无规律的响声。雨刮器根本来不及清洗雨点儿汇集成的水流,真成了两根吸满水的棉花棍子柔软无力地机械摇晃着,我能感觉车速渐渐慢了下来。现在是7月9日零时21分,即使身在车厢仍能感受到愈来愈大的雨势,上天不知为何伤心欲绝,要把毕生的眼泪在这段于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的几十分钟内全部倾倒人间,由瓢泼至倾盆直至飞瀑般倾泻。上帝撒气的时候一定也喜欢扇人耳光,否则如巨掌似的风就不会和雨相约而来,它们见到什么就连连掴上去。我们的车仿佛一叶小舟风雨飘摇,巴掌夹杂雨点从不同方向释放威力,好几次我都觉得如果再和上帝的怨气相碰,一定会翻到旁边的沟里。司机终于停了下来,点燃一根烟,我礼貌地谢绝递过来的香烟。车灯依然亮着,而前方根本不见路,我们仿佛置身水帘洞,玻璃上的雨水折射着昏黄的光芒,斑斑点点如同阳光流淌在粉碎的玻璃上面。两边的窗户紧闭,雨水无孔不入,玻璃下面摸上去一手湿润。因为隔了玻璃,外面的风雨声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与我们并不相关。像在电影院里欣赏一场激烈的战斗,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尸横遍野,血雨腥风,一直持续在高潮部分,不断冲锋陷阵,壮烈牺牲,源源流长,连通亘古。只是偶尔一道幽蓝苍凉的闪电以及震人心弦的霹雳提醒我外面在下雨,而车里始终漆黑,烟头明灭的猩红看上去如此微弱,让人怀疑那不过是幻觉。

    大概一刻钟过后,上天没了力气,只剩下哀怨的气息,细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如泣如诉。我们继续前行,两束黄色染亮细雨织就的斜网,绵绵延伸。马路上除了断枝残叶,还有无数樱桃大小的白色颗粒,仿佛有人故意撒上去一样,仔细辨认,最后确定那是还未融化完的冰雹。路边的杨树七扭八歪,间或一棵不幸的家伙横在马路中央,根部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亮出斑驳的皮肤;也有宁折不弯的壮士,从大概相当于人腰部的位置凛然断裂,乳黄色新瓤触目惊心,我仿佛闻到了辛辣芳香的气息。

    在北京做什么工作?司机打破了沉默。

    信息编辑。我尽力把自己的工作说得简单,为了方便他能听懂,也为了我不再废话。相信如果我说网络信息和电话销售,他一定不会明白是什么工作,因为我工作了一年多,父母才多少弄清楚我每天干些什么。

    工资挺高吧?

    还可以!

    多少?一个月几千?他追问。

    三千多。我的语气多少有些敷衍,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出来。

    真不少,要不然离家这么远你也不会打的了。他这样说的确有些道理,我家距离县城六十多里,一遭少说也要50块钱,真的没有几个人舍得打车。

    有文化就是好呀,坐在空调房里干干净净,不像我们这些大老粗,为了挣点儿钱挨毒太阳晒不说,像这样的天气也得出车,风里来雨里去,说不定哪天遇到龙卷风把命都得搭上。他的语气里含着艳羡之意,那是因为他不知道我每天上班挤公交车,与客户说言不由衷的话,碰到加班十来点钟才回家,吃千篇一律的盒饭,每天忍受电脑的辐射,为一个单子和同事斤斤计较

    当我下车时,已是雨住风停,一阵凉意夹杂清新如初的空气扑面而来,继而席卷全身,真叫爽透了。空气纯净得让我感觉不到自己还有呼吸,仿佛我成为他们的一分子,我明白我被它们征服或者同化了。

    我从村头的大堤朝村中走去(剩下的路都是土路,车子根本进不去),看了手机一眼,已经一点多了。树叶上的雨水不时滴在胳膊上、脖颈里、发丛里、手背上、甚至眼皮上,令我的神经为之一振再振。村中有太多的树,说不好是树成全了村庄还是村庄养育了树木,此可映入眼帘的只是一片黑乎乎的模糊轮廓与近在咫尺的天边相接。深一脚浅一脚终于到了家门口,大门敞开着,父母和妹妹都在院里等我,也许一直没睡或者睡着又醒了。不过才一个多月没有回来,根本用不着如此隆重吧,我又不是客人。心里的想法脱口而出,这是我的家,我可以保持言论自由,不像在公司说句话也要思前想后。他们都说睡不着,反正也是等着,不如到院子里等,还凉快。妈妈说,虽然不是客人,可是这个家对于你就是旅馆,住一宿就不得不回北京。

    我失眠了,从来都没有在家失眠过的我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仰面躺在自家的土炕上,大睁双眼盯着房顶还有那根粗壮的房柁,脑子里冒出“择席”两个字。我想莫非睡惯了软床的我已经不习惯躺了将近二十年的土炕了,莫非我真的已经习惯在城市的喧嚣中入睡,如此宁静舒适的夜勾不起一丝睡意。就是这时,久违的蛙声从极远又极近极具体一时又想不起来的地方没有借助任何介质如雷贯耳般直接猛烈地敲击着耳膜。细细听来,是那样的从容久远,仿佛理所当然的,亘古存在。我想蛙们一定也是分工协作才能演奏千万只蛙大合唱的局面,给它们指挥的是自己的本能,对天籁与生俱来的领悟,对自然难舍难弃的生存之爱。按照方位或者高低音结成若干组,当前一波蛙音未落,后一浪紧跟其后,此起彼伏,全神贯注谱写节奏感强烈的生命乐章。每一年的蛙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每一天的蛙也会有所变化(被蛇吞掉或者自然死亡),然而这乐曲却是千古不变的。很少听到一只蛙单独的叫声,除非是遇到紧急情况或者求偶时,而那叫声毫无美感和力量。

    算起来,有年头儿没听过蛙叫了,我是说真正的合唱。童年,当我想起这两个字时我才发现它成为过去已是那么久远的事了,连回忆也要触景才能生情,对着液晶显示器和高楼大厦联想到童年蛙声的人不是精神病就是傻瓜。我是认识到现实后努力奔小康的芸芸众生之一,因此只有在时间地点都合适时才能想起童年。

    儿时的蛙声完全是无忧无虑生活的衬托,属于可有可无不被注意的摆设。在我们乡下,除了自然课上老师叫它青蛙外,它有另外统一的名字——蛤蟆。据我所知,我们所说的蛤蟆并不包括蟾蜍,因为属于它专有的名字是癞蛤蟆。青蛙湿润光滑的多彩外衣以及炯炯的眼神让我们觉得那句骂人的俗语里所说的癞蛤蟆专指疙疙瘩瘩的蟾蜍,青蛙并不列入其中。

    当村里人还种稻子的时候,青蛙比比皆是。那年头雨水多,水草丰盛,常年沟满壕平,给青蛙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优良环境。河边玉米地苇塘边渠沟草地里甚至庭院的草丛随处可见青蛙敏捷而利索的弹跳身影。孩子们捉青蛙除了好奇可能只是出于无聊。一般情况下,捉青蛙的成功机率在30%到50%,一逮就中的是极少数。人的身手实在没有青蛙迅速,很多时候,追了半天,它们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或者跳入茂盛的草丛,难觅踪影。当我们玩腻时,就会随手放掉,大人们也是赞成我们放生的。他们也知道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不应该伤害。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度盛行的大规模捕蛙行动还是开始了。

    那时候,我应该是三四年级的样子,贪玩的年纪却不合群,暑假里喜欢赶着一群鸭子在大坝上悠哉游哉。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夏日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趿拉上凉鞋剪成的拖鞋,脸也不洗,直奔鸭圈。二十多只鸭子呼扇着翅膀,不住地把它们的脑袋往地上点,像鸡啄米但嘴巴始终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们知道我要带它们去河里游泳,在岸边捉蚂蚱当作早餐,高兴地一刻也等不了。我打开圈门,像一大朵白云做超低空飞行从我跟前飘过一般,拥挤着走过大门,径直朝着河边走去,身后翻腾起片片羽毛。平时它们经过桥脖子会一窝蜂跑向河边,而那天它们全部聚集在桥头争抢着什么东西。我猜到一定是发现好吃的食物了,可能是瘸拐张把卖不了的臭鱼倒在了桥头,它们闻见腥味是会连命都不要的。当我走到跟前一看,根本不是什么臭鱼,它们正在艰难吞下去的是一只只青蛙。我奇怪了,青蛙怎么不蹦呢,看起来是活的,眼珠还在转呢,不行,我得看看。我轰走了那群鸭子,它们不情愿且恋恋不舍地往河边走去,还不时地停下来回头张望,我把高粱秆挥来挥去,它们才死心了。眼前是一堆青蛙,估摸着得有三四十只,它们叠罗汉似的攒成一堆,周围的草叶包括它们的身上血呼拉的看着吓人。我知道它们为什么不跳,而是静静等着鸭子来吞掉它们,我差一点叫出声,实在是太大的震撼了。原来它们的后腿全部不见了,后来我才知道是被收购蛙腿的人用剪刀剪掉了。在这之前,我从没见过如此惨无人道的场面,我心里骂着那些人残忍。不敢再看眼前的这群蛙,它们的眼睛一律充满哀怨可怜,在我看来却有着索命的气焰,我扭过头,跑开了。从此,我放鸭子也不再去那里了,后来发展到竟然有意避开那个桥头。

    终究还是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因为村里的壮丁差不多都加入了“照蛤蟆”的队伍。之所以是“照”而非“罩”是因为他们行动用的主要工具不是网,而是手电筒。据说,蛙们夜里眼睛是盲的,只要光束照到它们,那就跑不了,捕蛙者用前端装好钢针的棍子扎住青蛙的脑袋,轻而易举放入编织袋。每至吃过晚饭,暮色四合,捕蛙队伍便出发了,他们腰间挎着装了十多节电池的手电筒,手里抓着特殊工具。最初还是三五成群骑自行车,后来发展到二十多人开着三轮机动车到较远的地方捕捉,因为附近的青蛙差不多只剩下不符合收蛙人标准的小青蛙了。收蛙人多是县里的饭店负责人,也有少数倒手的中间商,他们说,城里人喜欢这道菜。由于利益实在丰厚,每个晚上差不多都能赚上三五十块钱,所以几乎有青蛙的地方就有捉蛙的队伍。那段时间,一度没有了蛙声,每个夏夜死气沉沉,村庄空寂得像坟场。后来就有人举报,禁止捕蛙的法规便马上颁布下来,夜里也有了巡逻的人。曾经有人被捉住,大盖帽问他蛙肉好吃吗?他说,没吃过。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每个捕蛙人都不曾尝过蛙肉的味道,因此光抓捕蛙人是不够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第一个吃蛙肉的人。

    捕蛙事件过后,蛙声便一蹶不振。当然除了人为原因外还有主要的环境因素,华北平原连续几年干旱,连镇上最深的河流都已见底好几年,何况是星罗棋布的浅浅沟渠。那时候我已经上初中了,为了庄稼能够正常成长,父辈们不得不打井,买泵,适时灌溉农田里的玉米、小麦、高粱和大豆。水稻是早就不种了,没有了水,青蛙就像水稻一样差不多绝迹了,而人们渐渐习惯只有蝉鸣的夏夜。偶尔在潮湿地区(比如菜园)见到一两只人们也不惊奇,更不会因此怀旧,谁让青蛙没有为人类做出值得铭记的贡献呢。就像千百年来在土地默默耕耘的农民们,虽然在为自己取得温饱的同时也给大部分地球人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支柱——粮食,但是谁会记得他们呢?是呀,他们种地就像青蛙捉蚊子是一个道理,青蛙不捉蚊子吃什么,农民不种地还能干什么,能够了解和安慰农民的除了一抔黄土再也没了。

    窗外始终没有发白,只是由深至浅的灰色,我一点儿没有感觉到困,只是眼睛稍微干涩。蛙声早已住了,我为自己感到庆幸,难得回来一趟偏偏赶上大雨,但正是这大雨才有了蛙声,能让我一饱耳福。我知道夜里的蛙声来自附近的鱼池,多亏了那一片芦苇还在,否则光有鱼塘,蛙们活下去也是比较艰难的。

    妈妈没有看出我一宿没睡,她张罗着早饭。回家前我已经在电话里跟她打过招呼了,我告诉她我最想吃的是玉米粥、清炒马齿苋还有奶奶做的窝窝头。结果除了玉米粥,其他两样都没有,妈妈说,你实在想吃,中午再给你做,我给你留了好菜,在冰箱里,我给你拿去。妈妈把所谓的好菜放在了玻璃碗里,我猜肯定是排骨或者红烧鲫鱼之类早已吃腻的东西。等妈妈把碗放到跟前,我也没看出是什么东西,尝了一口,肉质细腻,顺滑爽口。我禁不住又吃了一块,便向妈妈投降,要她告诉我到底是什么肉。爸爸随手夹了一块,边吃边说,难道你在北京没吃过吗,这是牛蛙肉。我不禁愕然,像青蛙捕食一样张大了嘴巴。    2005年7月26日    海淀知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