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82)

作品:《冠剑行

    来的是俩毛孩子,师昂眸中闪过一丝失望:天下将危,他当真不来扛一扛?

    不来,男子笑了笑,换了副口气模仿道,他说,只愿守着废墟,老死泗水,天塌了也不管,再说,你这泰山北斗不去撑天,还叫什么泰斗。

    师昂不由展颜。

    那女子不爱说话,且不耐烦听他们寒暄,在旁弹了弹指甲里的灰尘,见公羊月过来,兀自让开,将看守人的活扔给他。

    江木奴将公羊月叫住:抓住我也没有用,我也不知道《开阳纪略》在何处,何况有的事命定,多我一个少我一个,并不能改变什么。

    我不需要改变,为什么你们总当我是救世主,我抓你杀你只要泄愤就够了。公羊月冷冷瞟去一眼,江木奴立刻噤声,像是为他不按常理窝气。见如此,公羊月忍不住又补了一句:这话你对那边那位高高在上的大阁主说,都比对我说有用。

    锃亮的剑落在江木奴那张丑陋的脸颊旁,他下意识向后缩脖子,公羊月抬了抬下巴,很干脆:你想怎么死?

    还能自己选?

    不能,你选的,我偏不。

    闻言,江木奴忽然笑了起来,答他:死没有那么可怕,若真要死,我不想死在这里。

    公羊月如约拔出剑,吹毛可断的锋刃擦过他的脖子,带下一缕灰白的头发:我觉得这里很适合埋骨。

    等等,江木奴冷静地喊住他:听说你公羊月打赌只赢不输,怎么样,要不要再打个赌,他语速缓慢,像是引人上钩故意留着尾巴,调子被拖得老长,赢了,你就能拔除南方蠢蠢欲动的细作,还有试图颠覆朝廷的暗探,输了,你,和整个公羊家都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不得洗冤。

    公羊月感到可笑:为何要赌?

    江木奴目光骤然刻毒:你可以不赌,但不赌,你必输。

    公羊月挑眉,示意他往下说。

    江木奴冷哼一声,与他解释:像南边那位这样,一直忠于汉人却不忠于司马家的,其实最受方镇势力的欢迎,即便会稽王司马道子倒台,他们也很容易找到托庇。

    公羊月反问:你的意思是说,这些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根本不在乎开阳盟会的所作所为,即便为得民心公开支持,也不会将这些投靠的逆贼一一铲除,他们还可以以伪善金蝉脱壳?

    不错,江木奴温柔地望着他,但出口的话却十分恶毒,那样,你永远也报不了杀父杀母之仇。

    我为什么要跟你赌?公羊月将剑收归鞘中,又回到方才那个问题,语气同腔调已略有不同,为什么?

    你真的是江木奴么?

    江木奴咀嚼出他话中的深意,惨然一笑:因为当我还不是江木奴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背叛。

    第220章

    公羊月面无表情伸出手, 将地上的人拉起来,江木奴抖了抖身上的土,两手一撑, 向附近一块凸出的巨石上倒飞出去。

    漫不经心在一旁修指甲的女人脸色一正, 绣花鞋向前迈。

    公羊月叫住人:让他走。

    师昂和那名男子听得动静, 齐齐看了过来,常年冷若冰霜, 不为外物动容的繁兮难得急眼, 既想开口质问,又欲飞身去追。

    江木奴和他的人就像阴沟里的老鼠, 杀不绝灭不尽, 人只是小坐片刻,立即便有人破土, 攫住腿脚, 将人从石头上拽拉下, 伏地而走。

    我去盯着。

    女人默许了公羊月的作为,但并不给他后续的发言权, 自己毅然决然追了上去。男子在后头唤了一声阿姜, 想跟上前, 却被卷来的丝刀给挡了回去。

    那男子只能瞪着眼看向公羊月, 目光下移,落在他那柄雪色宝剑上, 忽然俯身, 脚步几经变化,伸手去摘剑穗上的白砗磲。

    公羊月毫不客气拔剑斩。

    男子堪堪躲去, 不知用的什么身法,霎时已至人身后, 夸张地叫道:哎呀呀,学过思无邪的人就是不一样,火气不要这么大嘛!说完,还在公羊月肩上拍了一把,又朝师昂抬了抬下巴,他有一句话带给你,别和那不正经的学,什么诈死,都是玩腻歪的套路,如有再犯,以后一律不救

    絮叨中,公羊月猛然反应过来,师昂同自己商量的试探与诈死落海计策时,所谓万无一失的接应,原是如此。

    想必就是眼前这公子守在东海边搭救。

    公羊月心里莫名不是滋味,伸手亲自将那白砗磲摘下,抛还过去,冷冷留下一句:不欠!

    男子将东西接来收走,不再揶揄: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臭脾气。

    公羊月目光扫视。

    这会子,那男子很是无辜委屈,忙摆手撇了个干净:可不是我说的,是他说的,我只是个传声筒,要理论要打架,且自个去泗水找他,只要过得了迷雾,渡得上汀州。

    姬昀,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事?师昂毕竟年岁摆在那儿,不想听几个小子插科打诨,忙抬手制止,繁兮和应无心很有眼力劲,知道该讲正事,亦慌忙拢聚过来。

    男子噢了一声,从怀里取出一封信递过去:都在这上面。

    师昂展纸默读,公羊月忍不住出声询问:如何?

    那日在帝师阁,他二人达成计划后,公羊月便将开阳的事详细道来,尤其着重提到六位发起者,当时师昂便应下会继续追查,而今见此,想必这里头有要来的答案。

    纸上几个大名都被划去,独留宁不归被朱笔圈了出来,旁有批注,乃是一陈年旧事,原是那宁不归并未战死石赵攻山铁骑之下,阴差阳错被救,但却成了个瘫子,被曾经有恩的老樵夫偷偷背入幽州一名为死人隘的山坳中,在那里苟且余生,死前欲重铸断刀,且留下遗言,拿回《开阳纪略》。

    阴卷为玄之所有,搜集补漏,玄之死后又为屠三隐所获,初桐和沈爰被小六爷救后,一路折返荆州,辗转又落到师昂手上,听这信上的意思,想必阳卷一直为宁不归持有而非萧九原掌握,但这两人皆已故去,唯一的线索直指此物最后现身之地乃是刀谷。

    公羊月摸着下巴思索,踱步时一脚踩进道旁的长草堆中。

    师昂将那把梅花断纹琴抱持在怀中,那袖子极宽,加诸长袍与中原制式不同,似罩了个斗篷在外,全然将那武器藏住,姬昀见之,便以此讲了句俏皮话,公羊月没仔细听,而是低头挪脚,盯着掉落的白鹤灯。

    这白鹤倒是栩栩如生。

    师昂眼观六路,早早便注意到公羊月停顿的动作,也探头瞧去。

    姬昀半跪在地,就着灯杆将那小灯提起,越看越觉得滑稽:怎会有人留一盏灯随身带,方才动手,也没见他以此为武器。

    这灯比起师昂的琴可小太多,繁兮插了句嘴:兴许是某种癖好。

    应无心难得开口帮腔,繁兮对那人没好脸色,落他这儿,更是无好话:我看是亏心事做得多,点灯上路怕撞鬼。

    姬昀好奇心重,又听他们提起这破军首领心思狡狯,便认定这东西另有妙用,竟想方设法将那小灯往袖子里揣,想琢磨出个一二来。

    那东西没揣进去,却把袖子给拉了道口子,翻出的内衬里还沾着墨渍。

    公羊月目光移了过来,心跳加快,半晌后他豁然明朗:我想我知道《开阳纪略》在那里了!他转头对师昂道:你还记得我对你说过的,燕山之中,千秋殿殿主讲的那个故事么?最危险的地方即是最安全的地方,或许看起来最不要紧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宁不归其实早就把答案告诉我们了。

    师昂深思:既要托付,又必须落在可信赖的人手中,而且别人怎么都想不到,嗯,除了那个受母亲之命,来刀谷复仇的儿子,恐怕再没有更好的人选。

    单雨曾接过刺杀萧九原的任务,与宁不归决裂后,两人势同水火,因爱生恨不共戴天,她敢把亲子送入刀谷,只为见父子俩反目,刀剑相向,其心险恶,任谁也不会想到他们之间会通力合作或是勾结。

    至于《开阳纪略》,为什么一定要是一本书呢?

    师昂微笑地看着那节沾染墨水的袖子,与公羊月异口同声:是那件衣服,宁不归给单悲风披上的那件衣服!

    看来,我们还要再去一次千秋殿!

    当师昂同公羊月北上幽州时,颍川连同整个江左八郡,是密云不雨,风声鹤唳。正应了当初双鲤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会稽王之子,时任扬州刺史的司马元显以免奴为客者充兵役,终激起民愤,以孙恩为首的士族于海上起义。

    起义军一度声势浩大,隆安五年,直逼京都建康。

    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惶恐难安,以陛下之名,托书拏云台,望东武君前赴台城,护卫皇室贵眷离宫。

    晁晨虽心有不愿,但念在王室正统,不得不领命前往。

    雪友居士苏无,略施小计拖延,等晁晨一行出发时,荆州刺史桓玄已起兵勤王,且势如破竹,不但将孙恩杀得仓皇北逃,且还趁势掌控了整个京师。

    司马道子数度借皇命下诏,勒令桓玄解严,皆被无视。

    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忍无可忍,下令讨伐,但桓玄扼守荆州,且又得水匪发家的四劫坞坞主相帮,扼守长江漕运,司马元显丧失粮草,势力疲软,不得不一缩再缩。

    僵持至三月,桓玄军队所向披靡,直指建康。

    快!还要再快一些!桓玄窃位不正,欲乱正溯,此乃反贼行径,若不能阻他,有何颜面以对先帝。晁晨拢了拢披风,猛夹马肚,骏马长嘶,向前急驰而去。

    曹始音同裴拒霜随他在侧。

    即便心中对会稽王父子再不满意,但现今不是内乱的时候,外敌环伺,稍有不慎,便会给他国乘虚而入。

    他希望能来得及!

    远山外烽烟已起,看样子司马元显打算死守京畿,晁晨心里发急,脑中闪过无数的念头,有如何游说桓玄的恳切措辞,也有试图力挽狂澜的法子,甚至想过搬出孙恩转移恩怨,令众人同仇敌忾,但这些点子都在快马冲出山隘的瞬间破灭。

    天空下起细雨,喊杀声渐渐消弭,落石不继,桓军云梯登城,外城门洞开,司马元显显然败北弃逃。

    什么人

    杀红眼的士兵挥戈斩马腿,晁晨勒缰,一夹马肚飞跃而出,桓玄破城,领兵长驱直入,他的亲卫见风骑标志,上前将人迎住:东武君,我家将军久候大驾。

    晁晨一手拽住那亲卫系肩甲的绳子,怒而低声道:勤王义正,窃国义薄,他想做甚么?说完,将人扫开,打马而去。

    曹始音二话不说跟入城,留下裴拒霜捋着臂环,在门前跟那亲卫大眼瞪小眼。

    晁晨气势汹汹找上门,本欲先声夺人质问,将高帽子扣下,但桓玄竟出乎意料没有动手,只拿了司马道子父子,便乖乖解严,好吃好喝将皇帝供上。

    台城烽烟,门下大乱,沿途可见禁军被制,晁晨一路过大司马门,未下马未解刀,却无人阻拦,禁军中有几人张口欲呼,却硬生生憋了回去,至于桓玄的人,像得了令一般,全数为他放行。

    这待遇特殊得离谱,晁晨不禁有些心惊肉跳。

    驰马走御道过端门,桓玄与晁晨相会于太极殿前。

    桓玄一身白袍轻甲,已过而立之年,却仍是风神疏朗。他刚自殿内出,手按佩剑,昂首挺胸,每一步都极是稳当,耳闻马鸣,便将下巴微抬,似笑非笑盯着马上青年,目光不避不退,两眼炯炯有神如朗朗星子。

    桓玄先一步开口:东武君真是赤胆忠心。

    晁晨下马,神色凛然:陛下呢?

    桓玄目光向后一撩,又迅速回落在他腰间挎着的鲸饮刀上,最后对着那双警惕的眼睛道:东武君恐有误会,在下既清君侧,自是杀佞臣,陛下稳坐鸾殿,好得很。

    晁晨不欲纠缠,步上石阶,展臂行礼,高呼道:陛下,微臣救驾来迟,不知陛下礼衣宽袖落下的一瞬间,他目光锁在刀柄上,飞快地计算抽刀到制服桓玄的把握。

    然而,他话音未落,殿内匆匆步出个小黄门,招手传旨,说陛下先前为会稽王父子所挟,幸得桓将军及时护驾,现因受惊,不便接见,还请两位先行,既是功臣,他日自有封赏。

    晁晨自是不大信这番托词,态度略显强硬,那小黄门很是为难,偷偷瞧了桓玄一眼,却被后者瞪了回来,只能将头埋得更低。

    只要桓玄能忍,勤王则有功,旁人是一点尾巴都捉不到。

    晁晨心中不平,却又无计可施,他能血溅当场,可那样不过是太阿倒持,给对手留下把柄,何况,桓玄难道当真没有一丝准备,也许殿内早就埋伏重重。

    既如此,谢主隆恩。

    桓玄接旨,与晁晨擦肩而过时,手掌落在他单薄的肩膀上,沉力按了按:东武君的为人,在下确实很是欣赏。他偏头贴近,放低声量耳语道,方才有一句话你可说错,不是来迟,是刚刚好。

    闻言,晁晨冷汗淋漓,一时见天色昏暝,手脚不由发虚,像是缠在一张大网中,不得挣脱也无力喘息。

    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被擒,尽皆流放,对于横插一脚的晁晨,桓玄并未有动作,反是客气待下。按理说,拏云台依靠会稽王起势,现靠山已倒,自是该跟着倒霉,但事实截然相反,这事萦绕在心,教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苏无的到来,一切都有了合理的答案。

    居士原来早就另谋出路。

    会稽王父子祸国乱政,致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眼见家国不保,何以说个人兴衰,即便是我,亦不得不大义灭亲,拏云台上下,更该做出表率。苏无言之凿凿又义正词严,若非早知他暗藏祸胎,只怕当真会给他蒙混过去。

    晁晨默然。

    意外么?苏无一边将手里的檀木箱搁置在案边,开盖,将里头展平的礼衣取出,放置于榻上,一边平静地开口,天子改姓,也不是不可。圣上愚钝,口不擅言,连寒暑亦不辨,在位至今,主昏臣乱,寇行盗起,又如何给天下长治久安?

    他将那袍子抚了三遍,回头嘴角一扬,定定瞧着晁晨:何况,只要拏云台还是拏云台,不就够了?